“力量”的六个层次

Posted by 小一在此 on June 12, 2016

发于2008-06,重录于此,以资纪念那奋斗的岁月!!

===================================================

知识就是力量。从小我们就会背诵的这句培根的名言,在这个被称为知识经济的时代,更有其现实意义。知识就意味着竞争力,或者,正如“知识就是力量”的英文(Knowledge is Power)所隐含的另外一层意思――知识就是权力。

知识之所以就是力量,乃在于人类可以利用知识来改造自然,利用知识人们可以发挥出远超出自身肉体的力量来。人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就在于我们所拥有的这种类似于知识的远超过肉体的力量。对于这样的力量,我们原则上可将其划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可称之为“信息”。虽然我们这个时代被称为“信息时代”,但信息作为一个基本概念,却还没有被广泛而一致认可的明确下来。一般来说,信息是对物体运动过程中某种属性的表征,也就是说信息告诉了我们关于某个物体的情况。这是在本体论的角度上来对信息做的一个界定,我们平常接触最多的却是语用意义上的信息,即我们可以用来对事物进行认识、控制、改造的信号,也就是说是我们接收到了信息首先要先判断一下是否有用。信息另外两个层面包括语法信息和语义信息,语法信息是对物体属性进行描述,以便于传递、保存而不管其意义如何;语义信息是对语法信息进行解释,以判明其所包含的意思所在。从语法信息到语义信息再到语用信息,信息的含量越来越少,但信息的价值却越来越大。

就信息科学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语法信息研究得最为充分,能对其进行完整的数学建模以进行分析,也正是借助于语法信息的研究,通讯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短短十数年间就将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庄”。但是,由于语义与语用都涉及到人的主观因素,难以量化,甚至连定性研究都比较困难,所以相应的信息处理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人的素质、敏感度甚至是运气。

众所周知,我们要想做成什么事情,除了自身的素质、能力与资源,还和环境密切相关,而信息就是外部事物给我们的信号,我们要想认识、利用、改造外部的环境,我们首先就要能够从外部环境中获取相关的信息,通过对其中有用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才能形成对外部环境的准确认识,然后才能谈上对环境的利用与改造。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外部信息的收集。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非常迅速与广泛,因此我们只要保持几个具有较高可信度的、稳定的信息来源就足以保证我们能够获取到足够的相关信息。在信息源的选取上,我们要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是多样性,根据传播学的研究结果,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信源对整个传播效果具有最大的影响力,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严格公正客观且完备的消息发布者在人类社会中还没有真正出现过,所以信息源的多样性能够帮助我们对信息的可信性提供一个核实的空间;另外,多样性的信息发布点也提供了多个视角,有助于我们加大对信息的语用吸收。

其次是层次性,我们不能过于依赖单一种类的信息发布点,同一种类的信息发布点大多具有相同的形式、容量,如果始终处于单一的信息刺激环境中,我们可能会丧失在复杂环境中进行信息筛选与提取的能力。毕竟,没有任何人能向我们保证他们提供的信息永远绝对正确与全面,我们还是要依赖于我们自身对信息的可信性做出判断并挖掘出其对我们的价值所在。例如,网络提供的信息时效性很好,获取便利且成本很低,但可能权威性与深度不够;报纸会比较权威,同时还能提供较为深入的分析与评论;而相关书籍能进行完整的论述、能将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提供深刻的分析与推演;电视则通过丰富的视频信息提供一个现场感,让我们有一个深刻的感性认识等等。因此我们应当建立起数个方便而且固定的信息来源的渠道。

最后是广泛性与专业性的平衡。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很专业以比我们的竞争对手要做得更好,同时还要能和其它事情、人等协调起来以帮助在一个更大范围或更高层次上的事情取得成功。虽然分工或是所处地位不同会影响我们在这两方面的权重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我们这两方面都必须有所涉及,所以我们也必须注意对此两方面的信息都进行收集,当然要根据分工或是所处地位不同而注重调整相应的比例。

第二个层次可称之为“知识”。如果我们把信息看作是我们前进道路中的各种信号灯,知识就是对各种信号灯进行识别的依据。对于反复出现的信息,如用海水煮晒可以获得盐、用盐腌制可以将食物保存的更久,人们就可以做为知识保存下来。信息是个别的、一次性的、真假未定的、零散的,而知识就是普遍性的、人们认为是真的、结构性的。人们通过实践,从外部环境中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当某些信息反复以确定状态出现我们就认为它是“真”或说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存储起来作为我们知识的基础。人类又通过对各种“真或假”的事物彼此之间彼此关联的认识中进行提炼,总结出逻辑,用逻辑将那些“真的”事物串联起来,就形成了公式、证明、定理等等逻辑结构,又发明了抽象、归纳、分析等等手段,从而将人类的经验组织了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这就是知识。

知识就是人们经验的积聚体。有了知识,我们就知道如何将事物进行处理,所以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就是培根为什么会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权力。所以我们需要知识,需要大量的占有知识,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复杂的环境时更有把握。

我们必须看到,知识具有强烈的经验性,我们听说过爱因斯坦的传奇:仅凭思维的推理就得出了相对论,并从相对论推导出光线经过天体时会受力场的影响而弯曲,最终得到了神奇般的验证。但是,相对论的出现也是因为当时人们的认识已经深入到原子、光子等微观粒子的层次,而由宏观大天体总结出来的牛顿力学对此无法进行很好的解释,爱因斯坦是对这些实验得到的认识进行了理论总结,而绝非凭空臆断。由于知识的这种经验性,就带来了知识的局限性:知识只能在人们有了充分经验的领域内发挥作用。当今的时代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得很快,新的事物不断出现、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幻,在这些方面,知识不是万能的,是不能够被迷信的。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引起我们注意的新事物也不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一般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化过程,我们要通过我们既往的知识结构、通畅而完善的信息收集渠道来了解它、认识它、掌握它。

在人类漫长的岁月里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更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人口数量的猛增,现代社会显得过于复杂了,人们一方面根本就无法掌握较多门类的知识,另一方面就是对单某一类知识也无法通过直接经验来获取。所以,作为个人,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依赖于间接经验的获取――通过书籍、上课等方式的学习来获取知识,同时我们的知识相对于人类的知识总量来说也越来越狭隘与肤浅。总是通过间接经验来获取知识会让我们失去对事物的细节观察与体会,长期的积累下来就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误差越来越大,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这个意思。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能通过广泛的阅读来多角度的观察与认识,对不同见解相互置疑,通过思考来寻求自己的答案才能予以适当的避免。

知识面的狭窄更会让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全面、不充分,也就谈不上对事物的正确处理了。有鉴于此,我们需要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这方面主要是通过扩展我们平常所说的“常识”来完成,常识也就是人们平常用得比较多的知识,用的多是因为其比较基础,而同一学科的日常沟通用的也主要是基础的概念,同时基础性常识多半也都是已被证明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多掌握些常识就能最有效的拓展我们的知识面。

对于我们当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的学习,笔者曾在关于学习过程的文章中有过讨论,在此不再赘言。

第三个层次可称之为“能力”。知识是死得,而能力则是应用这些“死”的信息与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活”的方法与手段。影响能力高低的因素太多,信息、知识、跳跃性的思维、性格等等,所以能力的形成是比较独特的,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是所谓的“做中学”。是以能力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获取。

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大部分的是以前遇到过的或是类似的,只有极少部分是从没遇到过而全无经验办法的。我们已经解决过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建立起应对模板以供未来遇到相同问题时再次使用。应对模板可以认为是对某个问题处理过程的场景回忆,比如问题的现象、原因、处理过程、后果、相关影响、环境等等。类似情况下的应对模板越多、模板越精细,则我们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该如何处理越清楚、越有把握。因此对于前一种情况,能力就表现为存储的应对模板的多少及其精细程度,由于完全相同的事情很难会重复出现,总会出现些许的偏差,同时我们拥有的应对模板可能还是来自间接经验的,所以会缺失大量的细节,因此能力还应包括如何弥补细节并消除偏差。

细节与偏差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建立预案,二是临机处置。建立预案要求我们尽量收集相关信息与知识,推断出可能的发展途径,并分配粗估的概率,按相应的概率考虑处置预案的详略并安排相应的资源,预案的详细程度以及所分配的资源按概率递减。临机处置就只能依靠以往所积累的经验了,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按部就班(以环境识别、目标确定、方案拟定、方案评优等步骤)得来预做准备,但日常的细微工作或是时间比较紧张时的临机处置主要是依靠长期经验所形成的直觉。

全新的问题就比较难办,因为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针对此种问题,可以有几种解决办法:

首先是风险转嫁,常见的咨询、分包、外购都是如此,自己既然做不了,就请能做的人来做,这种解决办法主要应用在非核心业务方面;

其次是小范围实验,我们常说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如此,先在一个较小的范围进行实验,总结经验教训,等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再大规模推广,这种解决办法主要应用在规模大、有一定实力的组织在解决复杂的关键问题方面;

再次是预研,先安排少数人去收集相关信息、知识,适当的时候还可安排投入一定资源,这主要用在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方面;

最后就是预提损失了,在面临某些机遇的时候,慢慢积累经验在时间上来不及,转嫁出去又不太甘心,则只能采取这种方式强行推进。为了能在一无所知的情况可以有效得降低风险,需要一方面进行广泛的咨询,对关键点进行梳理,依照对关键点的解决估算并排定里程碑进度与资源投放计划,另一方面则是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协调,坚定投资方的信心并获得完全支持,为能在遇到重大挫折时仍可坚持,需预留较大比例的风险准备金以供机动。

总得来看,能力和天资、经验、自我准备密切相关。天资主要是个人天赋上的差异,笔者自小对音乐就不敏感,到现在还是一张嘴就跑调,再怎么练,也就只能把目标定在不跑调上,这是没办法选择的。我们只能力争多认清自己,用己所长,避己所短。经验主要和阅历有关,所以我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增广见识、储备知识并积累间接经验;历万件事以积累直接的经验,并在总结中逐步改进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这和所处的环境或资源平台有关系。自我准备则是我们可以完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了,我们要注意反省、认识自己,以此为出发点来规划自己的人生,以此为基础进行知识的准备并注意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这样才能在历练中主动的获取能力的改善。

能力涉及到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无法一一列举,但有几种能力是较为核心的,或说在是当下需要的,我们应当注意培养。

其一是学习能力,在当前的形势下,不管是从国家层面上还是我们个人层面上,我们基本上处于“后发”状态,资源我们是缺乏的,知识的积累我们是欠缺的,能力则由于国家的急剧发展我们也难以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升。此种情况下,光靠拼资源消耗我们是没有出路的,唯有拼命学习,以更短的时间和更少的代价来完成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养成,这是我们竞争获胜的关键。

其二是分析判断能力,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主要是综合的,而不是分析的,传统上我们的先贤们也没有发展出类似西方概念思维这样的思考方式,更没有形成近代科学大发展的前提――还原论这样的方法论。因此,我们传统上的思维方法多是跟着感觉走,比较强调经验,比较依赖直觉。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直觉来自大量的实践,但不够精确同时也不能很好的应对新的事物。为了能在越来越复杂的环境中更好的应对各种或新或旧的事物,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分析与判断能力,这样才能保持我们前进的方向正确,不会出现较大的问题。

其三是组织协调能力。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给人的印象是很难协作,所以有“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是条虫”的说法。这一方面和我们还不太会在市场条件下如何协作有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受我们的一些传统观点的影响,如“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等等。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很难再有凭着个人能力就可以在市场上发展壮大,大多数情况是要靠团队内外的协作来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获胜。所以我们必须形成协作的意识、培养我们协作的能力。

第四个层次可称之为“认识”,这是通过实践、总结与反思而形成的对规律性的把握。可能会比较奇怪,知识不就涵盖了对客观规律的总结了吗?是的,知识包括了对客观规律的总结,但知识的形成是通过对经验的总结,是去除了嘈杂的细节后对普遍规律的一个总结,而且知识为了构建其体系一般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假设,而这种假设出于便于处理的需要多进行了理想化的设定。因此知识所描述的规律是普遍的、理想化情况下的规律,而我们日常所面临的环境都是具体的、复杂的,直接应用知识来进行解释是有偏差的,而且我们日常工作所涉及的内容更多还是跨学科的,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所能完全覆盖的,所以单单在知识的层面上想把握现实中具体事物的规律是很困难的。我们只有融会贯通了所需的多种知识与技能、全面了解了现实环境的状况、对运作其中的事物与人有了深入的理解,我们才能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规律,然后才能谈到对这种规律性的利用与驾驭。

所以认识是在现实环境下运用知识与能力后,对所获得的经验进行反思与总结后所形成的对规律性的把握。笔者曾经说过“认识决定了判断,判断驱动了行为,行为导致了结果”,可以说没有认识,我们的行为就是盲目的,没有认识,我们就没有办法正确的行动。

更复杂的问题在于,我们有了认识,但这个认识是否正确呢?是否足以指导我们正确的行动呢?只有得到了正确的或是预料中的结果才能说明我们的认识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实践是检验我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但是,如果我们的认识不能在我们行动之前就发挥出指导作用,那么我们努力获取认识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所以问题的关键就转化成了如何评价我们的认识。

首先,我们的认识来自经验教训,如果外部环境的变化是比较缓慢的,那么我们所获取的经验教训就有了足够的参考价值,所以,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所处环境的变化,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轻易运用先前获取的认识是非常危险的。

其次,认识是建立在对事物运作的“归因”之上的,也就是驱动事物或人运作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才有可能利用这些原因来控制事态的发展或是规避风险。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追寻其中蕴含的如顾基发教授所说的“事理、物理、人理”,事理、物理目前都有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我们要努力多了解其中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人理方面是比较麻烦的,毕竟目前的科学对人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我们应当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来努力的理解参与其中的个人的想法。

最后,不全面的认识和错误的认识一样危害严重,所以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我们已经掌握了真理,必须多方面的考察以求尽量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第五个层次可称之为“思想”,思想是一个认识框架,它假定了我们所处环境的样式、提供了我们观察的视角、限定了我们认识的边界。人们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的认识,通过对这些认识的普遍性的进一步总结,就形成了思想。

思想是认识的集合体,是对各种认识普遍具有的共同点的提炼与概括,所谓“大道相通”即如是。思想的威力也在于此,我们一但通过对某个领域内的少数问题的苦苦探究而把握了适用于该领域的某种思想,我们就不再需要对该领域内的其它问题再从头一点点梳理,而是可以快速应用这种思想所提供的视角和模式来快速的理解与认识这些问题。比如,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思想一出,我们对生物的认识与研究立刻就大大的加速而且深入了许多。

新的思想都是来自新的认识,而新的认识又总是来自新的事务与新的问题,随着人类的进步,新事务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保持对新鲜事务的敏感性是必须。春秋战国以降,我国的知识精英逐步和实际的生产活动相脱离,使得整个国家的指导思想一直停留在“重本抑末”上,人为的切断了整个国家物质生产的发展趋向,更强硬的割裂了物质生产活动-知识-思想-物质生产活动的循环过程,使得物质生产活动不仅缓慢而无意识的发展,还屡遭政治性压制,最终是整个国家惨败在西方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前车之鉴,不敢忘。

第六个层次可称之为“精神”,精神已经超越了事务与物质,它是我们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斗争或互动中所凝练出来的基本原则,它已经不再是作用于一事一物一人了,反而有可能导致某人因坚守这种原则给自己造成损害。如目前反响强烈的话剧《立秋》所展现出来的晋商那种“毁家全信”的诚信精神;日军迫城而一个交通警察仍在空无一人的马路上站岗的坚守责任的精神;自小就感动我们的董存瑞、邱少云所表现出现的为了整体利益而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大庆人、两弹元勋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奋斗所表现出现的自强拼搏的精神。所有这些精神都是都是有代价的,而这正是我们所传诵、所景仰、所致敬的原因,因为坚守这样的精神对国家、对民族的长远来看是有利的。精神超越物质而能发挥巨大作用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坚信我们遵循这种精神所做的事情对国家、对民族的未来是大裨益的,是眼下遭受的“小小”损失根本无法比拟的,所以有牧羊北海,所以有孔颜之乐,所以有精忠报国,所以有海瑞罢官。

当我们心中的那股精神要发挥作用的时候是不需要去问利益得失的,因为古圣先贤们说应该去做、列祖列宗们说必须去做、国家与民族说需要去做。我华夏历万载而文明独存,唯赖精神之不朽。

精神需要长久的坚持方有些效果,可能还要损失一部分眼下的利益甚至生命,所以精神的坚守太难。人总有惰性、人也总有私心,当没有选择的时候我们或可坚持。但当我们有多种选择的时候,放弃舒适而选择清贫、放弃享乐而选择艰苦、放弃轻闲而选择沉重,这种选择太难。是以历朝历代到了承平之时,皇帝开始倦政、朝臣开始党争、豪强开始兼并、胥吏开始苛酷,与精神上的颓丧不无关系。放弃了长远利益而专注于眼前利益,强盛的王朝遂开始没落,最终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上述六个层次的力量,信息、知识和能力还能有所触及,而认识、思想和精神则越来越空洞,难以把握。但从作用范围和影响的时效性来看,却是越来越大、越来越久远。所以我们还是要超越现实的功利驱动,去追寻认识、思想上的突破并坚守那些亘古相传的精神。